1、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,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“透支”程度将以每年20%的速度不断增加。这意味着,到2050年,人类所要消耗资源的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8至2倍,换句话说,到那时,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。

2、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,比利时马斯辩枣河谷工业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。该地区有炼油厂、金属厂、玻璃厂等众多工厂。在12月1日至5日,由于逆温层的影响,大量有害气体聚集在近地大气层,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。一周内,有60多人丧生,其中心脏病和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,许多牲畜也死亡。
3、第二个例子 黑龙江省共有鸟类资源350种。近年来由于农业及渔业的迅猛发展及自然环境遭到破坏,导致鸟类的栖息,繁殖地环境恶化、缩小。目前已有鹰隼类、鹤类、鹳类和松鸡类等68种鸟类处于濒危,其中包括大天鹅、白头鹤、黑鹳、中华秋沙鸭、黑嘴松鸡、大鸨等。
4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,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, 以发达国家为先导, 兴起了两次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, 六十年代,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一次环境保护浪潮。它的直接导因是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和丰裕社会生活的进程中, 伴生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。
1、笔字的演变如下:甲骨文笔字是“肀”,上部的类似“彐”的部分,是手,中间一竖,就是笔,上面一横是食指,下面一横是中指,中间一横是大拇指,中间右边长出来的部分是手臂,整体就像三根手指捏着笔的样子,古籀文笔字是“聿”,楷书加了竹字头,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“笔”,新中国成立后,简化成“笔”。
2、到了汉代,毛笔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,在出土的文考资料中,已知的有两例:“居延笔”和“西郭宝墓笔”,现介绍如下:据马衡“记居延笔 ”说:“民国二十年(1931年)一月,西北科考团员贝格满君于额齐纳旧土扈而特旗之穆兜培而近地方,发现汉代木简,其中杂有一笔,完好如故。
3、公元700年:罗马人发明羽毛笔(鹅毛笔),用的是一种大鸟翅膀上的羽毛。羽毛笔在后来的1000年中成为(西方)主要的书写工具。1548年:西班牙书法家胡安·德·伊西亚尔在他的书法手册中最早提及青铜笔。1700年:尼古拉斯·比翁(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乐器制作大师)最早为自来水笔留下画图。
4、隋唐的毛笔,笔头短而硬,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,其中制笔名家有: 黄晖。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,所制的笔称“鸡距笔”,鸡距即雄鸡蹠後突出像脚趾的部分,因锋短,犀利如鸡距,故名。宣州陈氏。唐代宣州(今安徽省宣城县)制笔名家,名字不详,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。
5、演变: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,而小篆的形体在甲骨文、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,在笔的末端多加一横笔,同时增加了竹头部件,以更加明确地表示笔的材质。含义:笔字从竹从聿,聿亦声,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。
6、在中国古代,使用的是毛笔。古希腊、古罗马曾在木板面上涂蜡,然后用铁棒在蜡面上划写,古代埃及和波斯,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。从中世纪开始,在欧美,则是使用芦苇笔或鹅毛笔,2012年,由中国人发明的带帽铅笔成为了中国在笔发展史的进程中新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