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冬天触摸室外的铁器和木材时,通常会感到木头的温度相对较高。这是因为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导致的。铁是一种金属,具有良好的导热性,能迅速地将手上的热量吸收并传递到周围环境中,因此触摸铁器时会感觉特别冷。相比之下,木头的导热性能较差,热量传递速度较慢,所以触摸时会感觉相对温暖。

事实上,铁和木头在这里的温度确实是一样的,问题在于两者的导热性能不同。铁的导热性非常好,当你把手放在上面的时候,由于冬天人体体温高于室外温度,它会迅速地从手上吸收热量,从而使手的温度下降的很快,你会感觉到手是冷的;而木头的导热性相对较低,传热较慢,所以摸起来就没那么那么冷了。
温度是相同的,铁是热的良导体,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。也就是说当手接触铁时,比手接触木块时散失的热量多,手就觉得冷了。因为手的冷热觉感受器是根据热量得失来感受冷热的,散失的越多,越觉得冷,得到的越多,越觉得热。
1、比热为单位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变化1℃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。木材是多孔性有机材料,木材比热与温度、含水率等因子有较为密切的关系。绝干材的比热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,湿木材(含水木材)的比热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。
2、温度反映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。分子运动越剧烈,物体温度就越高。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,内能转移的多少。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热量,内能减小,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热量,内能增加。两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时,物体具有温度,但没有热传递,也就谈不上“热量”。
3、这意味着,每立方米的空气在温度上升1度时,会吸收大约0.31大卡的热量。因此,为了计算提高室内温度所需的总热量,需要先测量房间的体积,然后将该体积乘以0.31大卡/℃。例如,如果一个房间的体积为100立方米,那么将温度从18度提高到19度所需的热量大约为31大卡。
4、每升水温度上升一度需要吸收4200焦耳的热量。 1卡路里大约等于2焦耳,因此1公斤水温度上升一度大约需要1000卡路里。 水的比热容为2×10焦耳/(千克·摄氏度)。 计算水吸收热量的公式为:Q = cmΔt,其中Q表示热量,c表示比热容,m表示质量,Δt表示温度变化。
温度是一样的,只是木材的比热比金属和石头的大,导热慢,使人感觉温度比较高。
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材质的物品导热性能不同。木制品导热比较慢,金属制品导热快,把人手上的热量很快吸收了,人手感觉很冰凉。
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北方的纬度差异比较大,北方的纬度比较高,而南方的温度比较低。在冬季的时候,北方受季风的影响很大,所以温度很低,而南方地区受到了秦岭山脉的阻挡,冷风对其影响很小。所以南北方的温差就这么的大,很多南方人就受不了北方的冻。
一样道理的,也有环境湿度。环境湿度也会影响到体感温度。例如,天气冷时,环境湿度越多就越冷;天气炎热时,环境湿度越多就会越热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上海与北京:一样气温中的夏季,上海市更觉炎热难忍;而一样气温中的冬季,上海市更觉冰冷凛冽。这便是环境湿度对其体感温度使力。